故障情况 |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连续性跳针 | 机针弯曲 | 换新机针 |
机针插入不足或插入方向不对 | 把针柄插入针杆下部针孔内,要插到底再旋紧夹针螺钉。机针长槽应在操作者左侧,短槽对着旋梭一侧。 | |
机针与旋梭尖的位置不佳 | 机针由最低位置上升2.4MM时,旋梭尖与机针中心线重合,并且梭尖高于机针针孔上缘1.5-2MM。此时机针凹缺面与梭尖之间的间隙为0-0.05MM。 | |
旋梭尖处变形 | 调换新旋梭。 | |
缝制如橡胶、皮革、塑料等特殊缝料,使缝针在刺料过程中或穿刺缝料后,缝线被缝料挤压拉住产生变形和偏斜。 | 给缝料上加一点润滑剂,如缝纫机油、肥皂、蜡等。给缝线加一点硅油,或降低缝速。 | |
断续性跳针 | 刺料机构中零件磨损,间隙变大或针杆位置松动 | 检查刺料机构中各零件配合的松动情况,把磨损的零件调换,同时按要求定位。 |
压紧杆压力过小,压不住缝料,机针在刺料和回升时,缝料随机针一起下陷或提起,使形成线环不佳或线环位置移动,造成旋梭钩不到线环。 | 调整压紧紧压力,一般厚料或材质紧密的缝料,压力应稍大一些。 | |
压脚底平面与送布牙平面配合不好,特别是压脚底平面不平,使机针回升时了一样,缝料随之有局部的提起。 | 调换好的压脚或送布牙,注意压脚底平面横向应与压紧杆垂直。 | |
缝料、机针、缝线的配合不好。 | 薄料选细针、细线、厚料选粗针、粗线 | |
线的旋向或捻度不对。一般针线采用左旋线及适当的捻度。如采用右旋线则缝纫中隔一段距离就要产生跳针。而如果线捻度太大,线环易产生扭转,而使旋梭无法钩线。 | 一般情况针线用左旋;选用适当的捻度的缝线:从线团上自然取线,右手捏住线头,取出约1米时,左手捏住另一头,然后二手慢慢合拢,这时线若自然旋转5-6圈,则为合适的捻度。 | |
针杆连杆或轴承磨损致使针杆上下位置不稳定。 | 调换已磨损零件,检查油线供油情况。 | |
在不同缝料时,针与旋梭的位置配合,应稍有不同。缝厚料时,用缝线较粗,线环不易扭曲变形,可适当延迟钩线时间,如钩线早,线环还没有形成最大,也易跳针。缝料较薄时用线较细,线环易扭曲变形,容易造成跳针,所以旋梭尖应早一点钩到线环。 | 按机针与放权同步调整要求进行调整。机针在最低位置时旋梭勾线尖与机针间距离,厚料时10-12MM为宜。薄料时8-10M,松开旋梭固定螺钉进行调整。机针从最低位置上升2.4MM,或2.2MM时,梭尖应与机针中心线重合,同时梭尖应高于机针针孔上缘缘1.5-2MM | |
偶然性跳针 | 机针安装时,方向或高度不正确 | 按要求正确安装好。 |
缝线、机针与缝料的配合不恰当。厚料用了细针,薄料用了粗针。 | 缝厚料时,应选粗针,缝薄料应选细针。 | |
缝线的捻度不均匀或捻度过大,使形成的线环容易产生扭曲。 | 选择捻度合适且均匀的缝线。 | |
压脚的压力太小,以致在缝到拼接、层数多的部位,缝料随机针和内压脚上升。 | 调整调压螺钉,增大压脚压力和提升杆压力。 | |
缝料薄时,挑线簧张力过大,使线环较早地变小,影响旋梭钩线。 | 调小挑线簧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