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永华缝纫配件有限公司

1850型套结机的故障判断与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开始缝线脱落
(勾不上线)
缝制开始时发生跳针
上线线头留的短
底线线头过短
第一夹线器压力大
第二夹线器浮动时间晚
第二夹线器浮动量小
把机针与梭尖的间隙调为0.05-1mm
检查夹线器弹簧是否过紧,把第一夹线器调松些
减小底线的张力
调节夹线螺母
挑线杆上升时夹线板浮动
适当向里推夹线器
断针 针弯曲
机针与梭尖碰
压脚碰针
送料的时间相位不对
针板孔导片有损伤
移动刀碰到机针
送料牙损坏
机针细
更换新机针
调整机针与梭尖的相对位置
调整压脚位置
调整送料时间相位
消除针板孔导片的损伤或换新
调整移动刀的位置
更换送料牙
更换较粗的机针
跳针(跳线) 机针与摆梭配合不当
针孔方向不正
机针弯曲或针尖秃
梭尖磨钝
摆梭尖勾线时间过早或过晚
送料的时间相位不对
调整机针与摆梭的位置
重装机针
换针
换新摆梭
按摆梭定位方法调整
调整送料凸轮的时间相位
断线 梭尖、摆梭托不光滑
针孔导纱钩不光滑
梭床导轨内有杂物
上线过紧
用涤纶线被烙断
压脚碰针
挑线簧的行程太或张力太强
用砂布磨光
用砂布磨光
清除梭床导轨杂物
调上紧夹线器
线上加硅油
调整压脚位置
调整挑线簧行程或张力
剪不断线 动刀或定刀磨损
动刀与定刀的咬合不良
动刀上下松动
定刀的斜角不对
梭头盖里有线头
针孔导纱钩与定刀的距离差小
动刀不钩线
最后一针发生跳针
换新的动刀或定刀
调整动刀及定刀的高低
换新高低螺钉或动刀
调整定刀刀刃的斜度0.2mm
清除杂物
增大定刀的弯曲度
调整动刀位置或更换新动刀
对机针与摆梭作同步调整
切线时发生
断线
动刀的位置不佳
松线前已经切线
动刀剪线前,已被动刀凸部切线
针板洞导板切断线
动刀的勾线时间相位不对
上线的张力太大
调整动刀的位置
调整松线杆位置
调整动刀与定刀的高低
用砂皮修正针板洞导板或换新
调整切线辅助凸轮及动刀位置
调整张力
脱线 第1针的跳针,机针与梭头的时间相位不良
上线线头留存不够
底线线头留存不够
调整机针与梭头的时间相位及间隙
调整第一张力调节器、松线杆、挑线杆
调整底线张力,动刀与定刀的高低
不能起动 皮带轮倒转
停车控制臂发生争挤
安全板的调整不良
起动杆阻挡器的调整不良
重新接电源线(换相)
调整停车卡头与停车凸轮板的间隙为3mm,削除轴向的争挤
调整安全板的间隙
调整起动杆碰到阻挡器螺钉
抬不起压脚(电机转动时) 低速边的皮带轮张力不够,造成皮带滑移
压脚高低的调整不良
压脚碰到拨线杆
安全杆发生争挤
逆转防止爪跟减轻离合器爪的咬全不良
减轻离合器安装台的阻挡螺钉调整不良
离合器弹簧磨损
动力轴磨损
停车控制臂争挤,起动杆不回原位
脚踏板太重
调整皮带张力
调整压脚的高低
调整拨线杆位置
调整安全板的间隙
调整离合器弹簧的长度或偏心轴
调整阻挡螺钉
换新的离合器弹簧
换新的动力轴
消除轴方向的争挤
变更起动杆拉力弹簧的位置
压脚不下降 安全板发生争挤
松线杆碰到车头盖
调整安全板的间隙
调整松线杆位置
无高速或高速运转慢 转速皮带轮摇摆很大
停车时间太慢
高速离合器盘面附有滑脂
启动压板的位置不良
皮带太松,在轮上滑动
换新皮带轮
调整停车时间相位
清除离合器盘面
调整皮带轮启动压板位置为0.35mm
将电机适当降低
停车不到位 机器运转中皮带断裂
停车时间相位太慢
皮带太松
蜗杆没有齿隙
机器的转距太大
换新皮带
调整停车时间相位
适当向下调节电机位置
留齿隙
确认各部位的调整数值,消除转距过大
在低速到高速
的空转区域会
停车
启动压板的位置不良
启动阻挡器的位置不良
离合器间的间隙太大
安全板发生争挤
停车卡头位置不良
皮带的张力不够
停车时间相位不对
蜗杆没有齿隙
曲轴杆发生争挤
送料凸轮槽与送料凸轮滚珠发生争挤
调整启动压板位置
调整启动阻挡器的位置
减少填隙片的张数
调整安全板的间隙
调整皮带张力
调整停车卡头的位置
调整停车的时间相位
留齿隙
把摆动杆向左或右移动,消除争挤
挑选送料凸轮滚珠(A,B,C)
离合器发热 启动压板的位置不良
启动压板的高速部位磨损
高、低速的锥形离合器间隙比0.7mm小得多
高速平面离合器的间隙比0.2mm小得多
高速轴承的内轮没有润滑脂
调整启动压板位置
换新启动压板
增加填隙片的张数
减少填隙片的张数
涂上润滑脂
噪音 轴承磨损或损伤
离合器弹簧的摩擦音
离合器弹簧磨损
逆转防止装置跟减轻离合器爪的咬合不良
启动压板压力太大,停车时机器冲击力大
皮带太紧,停车时机器冲击力大
换新轴承
加润滑油
换新离合器弹簧
调整离合器长度或偏心轴
顺时针旋动启动压板调节螺钉
适当调节电机的高度
针迹不结实 送料时间相位不对
上线的张力不够
第二张力调节器浮动
上线交叉
调整送料凸轮的时间相位
加大上线张力
调整第二张力调节器
把机针的方向改为向5-10度